榮州中獸藥專題
|
網站首頁榮州中獸藥專題有關中獸藥
|
|
中醫治未病,不了解歷史如何傳承?
時間:2018/1/6 12:20:06
“治未病”思想的偉大之處即在于其所奠定的醫學理論基礎和醫學的崇高目標,倡導惜生命、重養生,防患于未然。
很多人都聽過“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扁鵲為蔡桓公治病,卻不得蔡桓公的信任,而最終扁鵲逃走,蔡桓公不治而亡。故事中展現的不只是扁鵲高超的醫術,還體現了中醫“治未病”的思想。
預防為主的思維與實踐是醫學發展的方向,這已成為當今國內外的共識。美國從事自然和預防醫學工作的安德魯·韋爾博士在其著作《不治而愈》中,明確指出:“醫生的基本職責首先應該是教會人們如何不得病……傳授預防知識應該是最重要的,治療已發生的疾病是次要的。”類似的觀點,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醫者就已經提出,即“治未病”。
說到“治未病”的思想淵源,必然離不開《周易》,它對中醫“治未病”思想的起源有著極為深刻的哲學指導意義。《周易》以運動規律的客觀存在為基礎,提出居安思危的理論,告誡人們要防患于未然。這種思想滲透于中醫學中,奠定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基礎。
“治未病”一詞首見于被歷代尊為“醫家之宗”的《黃帝內經》。該書分《素問》和《靈樞》兩個部分,書中三處明確提出“治未病”的概念,成為中醫治未病的基本理論和實踐框架。
在《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有這樣的表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是對治未病的最為經典的論斷,明確提出了治未病養生的思想內核——“未病先防”,成為當今預防醫學的座右銘。
在《素問·刺熱篇》中指出:“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心熱病者顏先赤,脾熱病者鼻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從這段表述中,可以體會到及時發現、早期診斷和治療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在《靈樞·逆順》篇中還提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這里補充強調了未病先防的另一方面含義,疾病出現某些先兆,或處于萌芽狀態時,應采取措施,防微杜漸,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以此為理論基礎和實踐框架,歷代醫者通過卓有成效的實踐活動,使“治未病”思想得到廣泛的運用,同時,在實踐過程中逐漸豐富和完善“治未病”思想。
這里還要再次提及開篇所提到的扁鵲,這位春秋戰國時期的醫者。他“治未病”的思想鮮明地體現在蔡桓公的病案中。史家巨擘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其作傳,為此感嘆道:“使圣人予知微,能使良醫得早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足見扁鵲精湛的醫術和“治未病”思想對后世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時間來到了東漢,史稱“醫圣”的著名醫者張仲景,對“治未病”進行了獨到的研究。以其所著《傷寒雜病論》一書為標志,“治未病”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學說,其中關于養生保健,均有涉獵;治則方藥,一應齊全。其“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無病重防。在健康狀態下,重在攝生以防病;同時提倡飲食有節,保持精神愉悅,起居有常,在此基礎上通過導引、吐納等方式鍛煉身體,提高抗病能力。即在疾病發生以后,應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轉變。此為張仲景“治未病”的中心環節,特別強調早期治療,將治未病的臟腑作為既病防變的重要措施,注意慎治防變。
此后,東漢華佗創立五禽戲健身法,晉代葛洪強調氣功攝生,都對治未病的實踐應用進行了深化。
孫思邈,唐代著名醫者,在治未病方面做出重大貢獻。他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階段,要求醫生要“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在其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書中,明確論證了“治未病”與養性的直接關系,“善養性者,治未病之病”。他主要從養生保健和欲病早治的角度著眼,創造了一整套養生延年的方法,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到了明清時代,“治未病”理論日臻成熟,這個時期的醫者們在臨床實踐中靈活應用“治未病”理論,大大豐富了治未病的方法和手段。明代著名醫者張景岳提出“履霜堅冰至,貴在謹于微,此誠醫學之綱領,生命之樞機也。”一語中的地指出了“謹于微”就是“治未病”的關鍵所在。明末清初的喻嘉言也是治未病思想的大力倡導者,并專門撰寫了《醫門法律》,其中的一些方劑,就是基于“治未病”的思想提出的。
清代葉天士對于治未病研究頗深,作為溫病學派創始人,在《溫熱論》中提出“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這種提法進一步闡明了“治未病”的另一層涵義,即在疾病過程中要主動采取措施,防變于先,控制病勢發展的思想。
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與完善,結合現代醫學理論,中醫“治未病”思想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形成之前,對可能導致疾病的各種原因,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其中的關鍵在于以養生為要,貫穿于日常飲食、起居、情志、欲望等方面,從而達到防病的目的。
(2)“見微知著”,對某些疾病出現的前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及時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
(3)“有病早治”,有了疾病應該及早對癥治療,不要延誤病程,不要把小病拖成大病,輕病拖為重病。
(4)“已病防變”,把握疾病的傳變規律,及時阻止疾病的蔓延、惡化和傳變。
(5)“病后防復”,在疾病尚未發作的穩定期或間歇期即提前采取鞏固性治療或預防性措施,防止疾病的復發。
“治未病”思想的偉大之處即在于其所奠定的醫學理論基礎和醫學的崇高目標,倡導惜生命、重養生,防患于未然。
“治未病”思想是中國醫藥學奉獻給人類的思想體系,閃爍著遠見卓識和智慧之光。
|